
近年來,紅安縣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方式,推動《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guī)劃》《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落地落實。《為了祖國我犧牲》《銅鑼》等一系列電教片先后在省市評比中獲獎,2021年,紅安縣紅色教育培訓實現(xiàn)新突破,培訓各地黨員900多萬人次。?

打造“三個陣地”夯實黨員干部教育基礎
立足紅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稟賦,構建“一主、兩翼、三線”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格局。建好一個黨員干部培訓主陣地。投資1.5億元建成占地132畝可同時供400名學員食宿、1200名學員上課的新黨校。新黨校與紅安干部學院大別山分院實行陣地共用、資源共享、隊伍共建。依托黨校這個主陣地,分批分期組織全縣農村、社區(qū)、機關、學校、醫(yī)院等9個領域黨組織書記和黨員開展集中培訓,累計培訓全縣黨員干部3萬余人。大別山分院充分整合富集的紅色資源,舉辦各類黨性教育培訓班800余期,培訓省內外學員7萬多人。建設兩個黨員干部教育主基地。七里坪鎮(zhèn)依托鄂豫皖蘇區(qū)中心烈士陵園,首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八一村、鹽店河村,楊李家村彭楊軍政學校舊址等紅色場所,成立長勝七紅色教育培訓公司,按照“鎮(zhèn)村一體、村企聯(lián)片、市場運營”的思路,把紅色教育作為拉動革命老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打造省級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高橋鎮(zhèn)創(chuàng)新“革命紀念地+”發(fā)展模式,依托李先念故居紀念園和陂安南縣革命舊址群等11個省級文物保護點,對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程河村等“三同”教學點進行打造,靈活運用入農戶體驗勞動、吃農家飯、聆聽紅色故事、撰寫紅色家書等方式,高標準建設高橋鎮(zhèn)黨性教育基地。建成三條紅色教育主線路。按照“分類開發(fā)、統(tǒng)籌使用”的原則,融合貫通全縣34個村史館,12個政治生活館,18處黨性教育現(xiàn)場教學點,61位開國將軍故居,224處革命文物遺存和特色文化場所、綠色風貌,先后開發(fā)了紅綠相融學習線、將軍故居教育線、主席故里瞻仰線等3條農村黨員紅色教育培訓精品線路。依托三條精品線路,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就近就便開展村情村史、紅色革命和黨性教育。
培育“四支隊伍”建強黨員教育師資
結合“黨課開講啦”和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培育“老”“青”“小”“專”等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中堅力量,建成“兩隊兩團”四支高水平的黨員教育培訓師資隊伍。組建“五老”宣講隊。組織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教師、老勞模等“五老”人員深入基層,積極開展現(xiàn)身說法,以接地氣的“大白話”宣講“大道理”,深入淺出的宣講引得基層黨員群眾紛紛鼓掌喝彩。如,“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86歲高齡的胡耿主動請纓為基層黨員義務宣講;83歲老支書、荊楚楷模姜能山為無名烈士義務守墓45年,為基層黨員講特殊黨課;百歲抗戰(zhàn)老兵吳欽發(fā)以親身經歷講述抗日戰(zhàn)爭歷史,教育群眾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等。成立“青年宣講團”。按照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yǎng)較高、宣講能力優(yōu)秀的要求,從全縣年輕干部、青年教師、大學生村官、社區(qū)青年黨員等各領域中遴選出一批優(yōu)秀黨員代表,打造了一支高素質青年宣講骨干隊伍,在機關、企業(yè)、農村、社區(qū)、校園廣泛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活動,讓黨的聲音響在街頭巷陌、田間地頭。培育“小小紅色講解員”宣講隊。發(fā)動全縣5萬多名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小小紅色講解員”評選,培育核心成員197名,組建“秦基偉中隊”“李天煥中隊”等65支“小小紅色講解員”宣講隊,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到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紀念園等紅色場館為參觀黨員群眾開展義務宣講600余次。11月份,中國關工委將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紀念園命名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崢嶸歲月紅色印記小小少年薪火相傳》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小小紅色講解員”引領青少年學黨史》獲評省級“創(chuàng)新案例”。建立縣鄉(xiāng)“紅色講師團”。組織黨校骨干教師和黨史理論工作者,建立了50人的縣級紅色講師專家(研究團隊)庫,各鄉(xiāng)鎮(zhèn)(單位)組建本級“紅色宣講團”,并利用豐富的紅色歷史遺址遺跡、紅色教育場館,組織黨員干部在紀念碑下、烈士墓前、歷史館內,戴黨徽、扛紅旗、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黨史學習教育期間,紅安“紅色講師團”圍繞“四史”和紅安革命史等8個課題,先后開展專題講座105場次,聽眾達9600余人,深受黨員干部群眾好評。
開設“五個課堂”創(chuàng)新黨員教育形式

在抓好傳統(tǒng)課堂培訓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內容、形式和載體,增強黨員教育培訓吸引力、感染力。豐富傳統(tǒng)課堂。以傳統(tǒng)課堂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主要方式,編輯出版《黃麻起義》《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xiāng)》《大別山上筑忠魂》《紅色印記》等紅色著作近百種,制作了《大愛》《鐵血紅安》《董老子女憶董老》等50余部視頻教學資料,為革命老區(qū)紅安“特色史”教學夯實“軟件”基礎。開發(fā)《永葆共產黨人初心》《大別山精神簡論》等16個教學專題和559門課程,使靜止的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黨性錘煉。《董必武的革命人生和品格風范》等4門優(yōu)秀課程被推薦申報中組部“好課堂”。開設“網絡課堂”。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揮新興媒體的載體作用,抓好“學習強國”“黃岡黨旗紅”等學習平臺推廣運用,在電視臺開設“將軍故里黨旗紅”欄目;運用各村(社區(qū))“村村響”廣播設施,播放黨史知識、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精心運營“永葆紅安紅”微信公眾號宣傳黨的聲音、推送黨務知識小課堂、黨課小視頻,讓線下黨課走向“指尖”,讓線上黨課走入“心間”。創(chuàng)作推出《八月桂花遍地香》《天明天亮》等17部紅色革命題材音樂劇、情景劇開展巡演,攝制《為了祖國我犧牲》《金沙記“疫”》《銅鑼》等紅色電教片,讓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開發(fā)“情景課堂”。高質量培養(yǎng)打造“兩教兩員兩詞”(教師、教材,講解員、組織員,講解詞、點評詞),將“專題教學、現(xiàn)場教學、體驗式教學、激情教學、訪談式教學、紅軍后代憶紅軍與革命遺址參觀”有機結合,寓教于行,寓學于行。七里坪鎮(zhèn)八一村在鄂豫皖特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旁修復了政治夜校、方和明起居室、新建蘇維埃大禮堂和忠誠黨史館等,挖掘紅軍團長方和明忠誠奉獻事跡作為重要教學內容,讓學員在“聽一堂黨課,走一段紅軍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觀一場紅色情景劇,吃一頓紅軍餐,唱一首紅安謠,看一組遺跡群”的七個一活動中,銘記黨的歷史,接受傳統(tǒng)教育。打造“紅安紅大講堂”。以“永葆紅安紅、融入大武漢為主題”推動領導干部上講臺,打造“紅安紅大講堂”。在2022年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縣委書記、縣長、紀委書記、組織部長、副縣長紛紛上講臺授課。探索建設大別山紅色火種特訓營,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開辟“支書講堂”。發(fā)揮黨支部在黨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開辟“支書講堂”。在集中培訓上,安排支部書記圍繞工作經歷、紅色故事、典型事跡等內容和大家共同交流,讓支書教支書,同行教同行,以講促學。在日常黨員教育管理中,讓黨支部書記由“面向黨員”輻射到“面向群眾”,說黨員群眾聽得懂的話、講黨員群眾最關心的事,讓村里村外、大街小巷的村(居)民接受黨的理論知識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