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陳逵九追思
導讀:陳逵九(1857-1936),名鴻翼,湖北紅安縣人。清末秀才、拔貢、舉人。歷任軍機處員外郎、軍機章京、禮部主事,在北京捐修“黃安會館”便于鄉(xiāng)人赴讀書、會試。八國聯軍攻擊北京時,棄職還鄉(xiāng),1910年任黃州府中學監(jiān)督,聘董必武為教員。1915年,董必武因參加反袁護國運動,被黃安縣署逮捕,陳找黃安縣知事王立廷保釋出獄。1921年任武昌啟黃中學校長。1931年在武昌任“黃安學社”社長,后受聘任湖北省通志館館員。著作有《宦途記事》《從教摘錄》。此文為陳逵九嫡孫陳賢燧為紀念祖父而作。
我的祖父名陳鴻翼,字展成,號逵九。公元一八五七年二月出生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灄源鄉(xiāng)(今上新集鎮(zhèn))譚家田村。他少年時期就讀于本村私塾,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四書》、《五經》能背能解。他酷愛讀書,家學淵源,青年時期參加科舉考試,先后考取秀才、拔貢、舉人。一八八五年由廩生應選黃州府學拔貢獲第一名(每十三年一次),被錄進清廷。歷任禮部主事、軍機處軍機章京(滿漢各八人)、軍機處員外郎、記名御史等職,授三品頂戴,并榮獲“京察一等”嘉獎,“京察一等”是清朝廷為內升、外派京官考核等第的一種制度,獲此榮譽者可晉級獎勵,同時成為內升、外派京官的優(yōu)選對象。
?陳逵九畫像
據我父親說,祖父任職禮部時,曾參加過為皇族起名,如“溥儀”乃出自于他。在京時,曾在打磨場新革路捐資修建了“黃安會館”,該會館可容納幾十人,以利家鄉(xiāng)人赴京求學、參加朝考的集結之所(現經北京市修葺仍保留完好)。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京,朝廷一片混亂,部分官員隨光緒帝及慈禧太后等皇族遠赴西安避難,其時,祖父被欽定為留京官員,協助李鴻章等處理善后,而家庭慘遭橫禍,二人歿于非命,房屋、書籍、財產悉為灰燼。他任上勤政廉政、公而忘私,深得朝廷及同僚的器重,曾先后十一次奉朝廷封賞嘉獎。一九○六年,我的曾祖父(陳金坡,榮封三品)在京病逝,“由禮部頒發(fā)護照,準其入城(紫禁城)治喪,歸殯之日,吊者傾朝”。并“飭之原籍地方官吏妥為照料,悉遵典例”。“自光緒己丑以來,凡躬遇覃恩三次,由五品晉封至三品皆異數也”。是年,祖父目睹朝廷政治腐敗,借丁憂父喪,辭職還鄉(xiāng)。? ? ? 祖父回到家鄉(xiāng),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欣逢清末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新學。他首先捐資在家鄉(xiāng)譚家田修建了“陳氏族立天臺小學第二部”,并聘任了優(yōu)秀的教師,學校立足本村,同時招收鄰近三公里內的各灣各姓少年就讀,由于該校管理規(guī)范,制度嚴明,教學先進,所以該校學生的基礎扎實,品學兼優(yōu)。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中,為附近村莊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青少年,他們中有很多人后來走上了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戰(zhàn)線的重要領導崗位或成為有突出成就的專業(yè)人才。接著,他在縣城親自創(chuàng)辦了官辦的黃安第一所高等小學堂并任堂長。董必武曾在該校讀書。一九一○年,祖父被推薦任黃州府中學監(jiān)督(校長),其時,董必武已從武昌文普通中學畢業(yè),被我祖父聘為英文及國文教員。他們關系親密,相交甚洽,憂國憂民,切磋時局,一九一一年,在祖父支持下,董必武毅然辭職離校,參加了辛亥革命運動,并赴日本留學。一九一五年,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欲恢復帝制,自稱洪憲皇帝,承認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對外賣國、對內復辟。董必武和張國恩奉孫中山之命,由日本回國進行反袁護國斗爭,并策動駐武昌南湖炮兵團團長李愈友(黃安人)倒戈反袁,被省府察覺,密令緝捕。董、張潛回黃安,在縣高等小學堂臨時代課,黃安縣知事王立廷受省府密令將董必武拘捕于縣監(jiān)獄(張國恩乘隙走脫),旋即日解省。此時,情況危急,家人多方求助,組織營救。董必武家族在縣城向來為人忠厚、知書識禮,深得縣民同情,后經協商,一致推舉由縣知名士紳五十會會長集體請愿擔保,請求知事網開一面。知事王立廷稱案情重大,本人承擔不了為由一口拒絕。后派人趕赴黃州府中學,我祖父詢明情況,急專程趕到黃安會見知事,說董必武是他的學生,為人正派、品學兼優(yōu),決不會為非作歹,請暫不解省,如省方責問,由他擔保。又連夜趕赴武昌面見湖北省巡按使段書云,據理力爭。他和段書云曾在清廷軍機處同事多年,相交甚密,段礙于老友情面,答應不予追究,同意由我祖父擔保,即令王立廷將董必武交保釋獄,但仍受當局嚴密監(jiān)視,不準出縣城一步,隨傳隨到。一九一六年,在全國人民的一致討伐聲浪中,做了八十三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不得不卸裝收場,并最終喪命,董必武便恢復了自由。一九六○年,董老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我的堂兄,曾任湖北省高級法院代院長,時任湖北省文史館館員的陳紹琳(蔭武)時,“談及那段驚險的往事,仍情見乎辭、感念之至。”
一九一五年,祖父被國民政府選任到河南葉縣任知事,葉縣古名昆陽,是漢光武帝劉秀和王莽作過戰(zhàn)的地方,戰(zhàn)略要塞之區(qū)。該縣地域寬廣、物產豐饒,系河南財稅大縣,知事歷為五、六品官員充飪,縣衙環(huán)境優(yōu)美,且系五品縣衙(至今仍屬全國保留最好的明清縣衙)。祖父在葉縣任知事時,每次出巡乘轎過鬧市,不準衙役呵道,總是下轎步行。冬天外出常下轎與衙役一同涉水過河。春節(jié)期間,鄉(xiāng)民進城游玩,路過縣衙門口,他站在衙門外拱手相迎,并備茶水招待。他很體察民情,常微服私訪,為縣民排憂解難。在處理訴訟案中,從不使用酷刑,不輕易結論,而是反復核查取證,經原、被告雙方完全誠服、絕無異議方終審定案。1918年,兩名美國工程師在該縣勘測周襄鐵路線(周口至襄陽)時,遭“綠林豪客”劫持,美國駐華公使向我外交部提出嚴正抗議,百姓惶惶不安,后由我祖父親率團練,并協同駐軍,露宿山林,深入巢穴,恩威并重,解救出兩名洋工程師,避免了重大的國際事端,安撫了百姓。他深受葉縣民眾擁戴,在葉連任知事兩屆,長達六年。當時河南省省長田文烈看到他在民眾中的威望很高,欲拉攏其擴充自己的勢力,親自送給他一塊光榮匾,上書“樂只君子”四個大字,祖父看出了他的用心,不愿為虎作倀、卷入派系,于一九二○年辭去知事職務回鄂。? ? ? 是年,時值我天臺陳氏第六次續(xù)修族譜,祖父被公推為“監(jiān)修”,他親自撰書了《族譜敘》。秋季,祖父專程拜謁了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請求為我族題寫“譜名”,黎大總統(tǒng)欣然命筆,親書“陳氏族譜”四個大字,落款“黎元洪題”并印章。這在當時社會實屬極其罕見之舉,曾轟動一時,為我族之千古美談。

右2為陳逵九
一九二一年,經友人進薦重操舊業(yè),被黃州府選聘,擔任了黃州府所屬之黃岡、黃安、黃梅、蘄春、圻水、廣濟、羅田、麻城八縣在武昌合辦的啟黃中學(現黃岡中學前身)校長,該校位于臙脂山麓,環(huán)境宜人,教師多為社會賢達和進步的知識分子,學生主要來源于鄂東及武漢周邊地區(qū),學校切合了時代發(fā)展、社會需要,秉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經時濟世、順應潮流的辦學理念組織教學,培養(yǎng)了一批批國家、社會所需的有用人才,且有很多熱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時,董必武創(chuàng)辦了私立武漢中學,他們仍保持密切聯系,并積極支持董必武的辦學和革命活動。? ? ? 一九三一年,經社會舉薦,黃安縣政府選聘,祖父在武昌鳳凰窩擔任了黃安學社社長,結識了各縣到武漢求學、謀事的文人志士。是年八月,共產黨員陳九舟(黃安二程人)在武昌被國民黨警察局逮捕入獄,祖父聞訊,單身直入國民黨湖北省高等法院,面見院長何奇陽(他與何都是參加過省議員競選的熟人),卻遭到法警阻攔,他憤然舉起手杖砸破了法院的窗戶玻璃,后經何奇陽出來道歉,詢明情況,由我祖父擔保,下令釋放了陳九舟。? ? ? 一九三三年,祖父受國民政府湖北省省長夏斗寅的聘請,任省通志館館員,通志館館員的選聘條件極為嚴格,須由德才兼?zhèn)洌哂幸欢ㄉ鐣绊懙闹R分子充任,負責記載歷史、編纂省志。館長是羅田的王葆心先生(著名史誌專家),館員還有黃梅的帥培寅先生等,他們三人經常到紫陽公園吟詩作賦,暢抒情懷。一次,武漢大學舉辦《牡丹》詩賽,有一上聯古句“水之江漢星之斗”尋對下聯,祖父引用古句對曰:“云想衣裳花想容”竟榮獲二等獎,獲得銀盾一枚。? ? ? 祖父文學與書法功底深厚,生前著作頗豐。可惜八國聯軍入京及大革命時期,家中所存典籍、作品損毀殆盡。現存于世的遺作主要有《家書》、《譜序》、《對聯》、《中堂》等殘缺不全的少量手稿,其代表作有民國時期所著小說《袁政府秘史》,全書二十八章,近代文言體,據有關學術界評論,該書為我國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二十五部筆記本小說之一,以故事的形式,揭露當時齷齪的官場生態(tài),諷刺和鞭韃了政府的黑暗與倒行逆施。“對于研究我國民國初期的法制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 ? 祖父擅長書法,青少年時期,苦練過各種碑文字帖,博采眾長,自成一體,而尤以草書見長。當時民間流傳有“黃安有個字案首,家家掛有陳逵九”之語,足見他的字寫得好寫得多。現遺世的著名手書作品有草書四扇屏,內容為《孫過庭草書書譜》(節(jié)選),2009年10月18日,該作品經中央電視臺《尋寶·走進黃岡》欄目組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筆力雄強,氣勢連貫”,予以高度評價,現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祖父還與民國大書法家、國民黨元老監(jiān)察院長于佑任先生過從甚密,曾獲贈一幅內容為“賦詩論宿好,聚首契初心”的條幅,上款書“逵九我兄正之”、下款“于佑任”。該條幅現存于廈門市某民間收藏處。? ? ? 祖父一生政治清明、精神豁達、追求光明、支持革命,清末民初,與董必武、張國恩、李漢俊、潘怡如等仁人志士一道組建了民主同盟湖北總支部;曾書贈家鄉(xiāng)的早期革命者何治清先生中堂,內容“太白詩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子美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也”,其掃除障礙、追求光明的精神思想躍然紙上。一九三五年,祖父離任,從武昌明月橋回到故鄉(xiāng),息隱林泉。追溯人生,感慨良多,曾賦詩一首:“我是黃安一老儒,生平憂患四朝殊。家余破壁干戈后,無悔曾援董碧梧。”(董必武曾名董碧梧)。這首詩是祖父回到故鄉(xiāng),見到家庭破敗境況的抒懷之作,此詩詞意連貫、韻律合格、渾涵典雅。觸境生情,聯想到自己經過清朝、北洋時期、洪憲稱帝以及恢復民國的四朝和國共的長期內戰(zhàn),雖然家庭殘破了,這個殘破直接由國共戰(zhàn)爭所致,但祖父仍然無悔于救援過董老,完全證明了他老人家傾向進步的思想老而不渝。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一日,祖父病逝于譚稼軒書齋,享年八十歲。
? ??
作者:陳賢燧 湖北省紅安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

鄂公網安備42112202000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