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遠的紅色家風故事
塵封多年家書 ?見證將軍初心
2019年4月的一天,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觀音閣村村支書秦秋平在清理父親遺物時,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父親放在閣樓20多年、釘滿鉚釘滿是灰塵黑色木頭箱子。撬開這個20多年不曾打開的木箱,發(fā)現(xiàn)了壓在箱底的十封信,而這十封信正是秦秋平的大伯也就是少將秦光遠1967年到1998年間寫給自己父親的信。一個木箱,揭開一段塵封20多年的往事;已經(jīng)泛黃的信紙,依然清晰的筆跡,見證的是少將永不忘本的赤子初心。
書信叮囑 ?見證無私情懷
“秋平在電話中說,村和組的負責人同意你家免交提成,前信我已說過,不能免,還是要交,這樣做正大光明。”
“據(jù)秋平電話中說,村里和組里同意你家免交(三提五統(tǒng))提成,不能這樣做。萬一交不起,我給你們想辦法。遵照黨章規(guī)定,支部堡壘作用,黨員的模范作用,要群眾做到的,黨員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眾不能做的事,黨員自己首先不做。再就是請你告訴本村組的領導,春節(jié)不要來看望我。” ? ?
“快過春節(jié),今天給下述四個同志匯款:遵懷一百元,方家畈朱氏一百二十元,二屋方四禿一百三十元,秦家畈秦昌義一百五十元。過春節(jié)時,大年三十或初一,你煮半斤米飯,燒一斤豬肉,再加二兩酒,請孝松的岳父吃一頓好飯。”
“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給你添麻煩,向你表示感謝!請你告訴祖清,應將本村的自來水修好,讓大家生活方便一些。我給本村修理自來水的錢,可能還沒有用完。”
“學校是個窮地方,你不可去學校打電話。”
“你去袁家洼(送錢),不在他們家吃飯、喝酒。”
泛黃的書信上摘錄下的這些片段文字,無不是將軍對家人的再三囑托:一定要按照國家的要求足額上交“三提五統(tǒng)”的任務(每家每年需上交200元至300元糧食款),不要在村組里搞特殊化,不給村組添麻煩。
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見品德。小事小節(jié)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小事小節(jié)中有黨性,有原則,更有人格。秦光遠將軍始終在這些小事小節(jié)中堅持原則,從自身做起,從家人做起,不徇私,不搞特殊化。
在長征途中,秦光遠的大弟秦遵義重傷未愈,意外碰到負責紅四軍衛(wèi)生部的秦光遠。他擔心爬不過雪山,向哥哥申請一匹馬,卻被秦光遠拒絕,他說,還有更多人比弟弟需要馬。沒想到,兄弟這次見面竟成永訣,秦遵義犧牲在河西走廊。
立碑銘志 ?不忘英烈犧牲
1931年,16歲的秦光遠和村里55個年輕后生一起出去鬧革命,離開故鄉(xiāng)以后,包括自已的胞弟,那些戰(zhàn)友們先后倒在了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而他卻活了下來,這成了秦光遠心里一輩子的痛。
在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里,他沒有忘記過去,沒有忘記那些曾經(jīng)并肩馳騁疆場的戰(zhàn)友,戰(zhàn)友的身影時常從他大腦的深處走出來,在他眼前閃現(xiàn)。
全國解放后,將軍多次回鄉(xiāng)看望慰問烈士家屬和后代,多次匯款給烈士后代和困難群眾,關心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
“遵義,虎子,二牛,春生,冬伢……”每次回鄉(xiāng),將軍都會呼喊這55位英烈的名字。如何讓后人記住這些英烈的名字,如何讓紅軍精神和紅安精神代代相傳呢?將軍四處籌資立志要在觀音山上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刻55位英烈的姓名。
1994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這座設計極簡單、建造極簡陋的墓碑矗立在當年他們共同聚集革命的觀音山上。
將軍最后一次回鄉(xiāng),他一步一步攀上觀音山。熾熱的陽光下,汗水順著老將軍的根根銀發(fā)滾落,那是一個革命老戰(zhàn)士的忠誠和信念;漫山的杜鵑花,在微風中搖曳,似乎在呼喚一個個為國捐軀者的名字……
青松翠柏下,荒蕪蒿草中,老將軍久久佇立在墓碑前,像一尊雕像。他的雙眼噙滿淚水,深沉的目光凝視著墓碑上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嘴角在微微歙動,仿佛在與每一位老戰(zhàn)友傾心敘談。
心系紅土 情注家鄉(xiāng)教育
山鄉(xiāng)的貧窮,缺乏文化是根本的原因之一。秦光遠兄弟和同村的小伙伴,正是由于貧寒饑饉、渴望學堂,才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了文化的后人,才能改變落后,鏟除窮根。 將軍始終記得自己參加革命離開家鄉(xiāng)時對戰(zhàn)友們說過的一句話:將來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讓村里的娃子們念上書。
革命勝利后,秦光遠將軍時常告誡自己不能忘了當初的諾言。他常常對有著共同理想的夫人說: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不能忘了家鄉(xiāng),要讓山里的娃子有書念,那樣才對得起犧牲的戰(zhàn)友,對得起養(yǎng)育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對得起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
1953年,時任湖北省軍區(qū)后勤部政委的秦光遠得知村里要籌建小學的消息后,萬分欣喜,從百忙中抽出時間,用卡車給還未開工的學校送去了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就連教學用的吊鐘、口哨、粉筆、尺子他都一應俱全地送了去。
從那以后,秦光遠就開始了他后半生資助家鄉(xiāng)辦學的漫漫長路。
在20世紀整個50年代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里,秦光遠每年都要給山村小學送去200元錢,這些錢一部分用于購買教學用的粉筆、書本等,一部分用來發(fā)放獎學金,一部分用來解決家里有困難無錢上學的孩子的學費。
60年代,在捐錢的同時,秦光遠還經(jīng)常贈送連環(huán)畫。那是一個書籍匱乏的年代,武漢的書店每到一批新書,他都一本不少地購買下來寄給學校。當年學生看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雞毛信》、《烈火金鋼》、《兒女英雄傳》等連環(huán)畫都是將軍寄來的。
1964年,秦光遠職務晉升了,工資增長了,他資助學校的經(jīng)費也由200元增長到500元。20世紀60年代國家的經(jīng)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秦光遠省吃儉用,每年一分不少地捐資給觀音閣小學。這500元錢在今天算不了什么,在當年就好比春雨貴如油。那時學校老師工資最高的也不過25元,每學期至少有20多名孩子是由將軍資助免費上學的。
“文化大革命”中,秦光遠受到?jīng)_擊,被下放到一個偏遠的農(nóng)場勞動,在自己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沒有忘記故鄉(xiāng)的孩子。他一次次寫信叮囑與自己在戰(zhàn)爭年代結(jié)下深厚情誼的妻子柳星,要她一定把向家鄉(xiāng)小學的捐贈繼續(xù)下去。
進入20世紀80年代,秦光遠的工資再次漲了,向?qū)W校捐錢,也是水漲船高,由500元增加到1000元。
進入90年代,秦光遠看到學校經(jīng)費緊張,不少家庭困難的孩子面臨輟學。他將捐款由每年1000元增長到2000元。小學鄭主任說:觀音閣小學從建校到現(xiàn)在幾十年了,所用的籃球、乒乓球等一系列體育用品都是秦光遠將軍無私提供的。
2000年學校開展“普九”驗收,秦光遠又一次捐款5000元。像這樣的捐款,不知有多少回……
幾十年來,觀音閣小學有200多名孩子享受將軍設的獎學金,有20多人考上中專和大學,學校沒有一個孩子因無錢上學而輟學。
秦光遠將軍還時刻關注鄉(xiāng)村教師的成長。中國第一個教師節(jié),觀音閣的八名教師收到了秦光遠將軍的一封信,信中寫道:“家鄉(xiāng)的園丁們辛苦了,我向你們表示節(jié)日的祝賀和親切的問候。隨信寄來了800元錢,聊表心意。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出更多有用人才而作出貢獻。”
簡單樸實的話語使鄉(xiāng)村教師感動不已,這是他們獲得的一筆最大的獎勵。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這不僅是物質(zhì)的獎勵,更是精神上的鼓勵和鞭策。從1985年起,每年的教師節(jié),家鄉(xiāng)的教師都會收到將軍的慰問信和慰問金,一直持續(xù)到他逝世。
將軍的助學之情還感染著家人,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他的夫人柳星始終支持丈夫助學,在文革將軍下放時期,他的夫人接過助學接力棒,以將軍的名義繼續(xù)對家鄉(xiāng)的學校進行扶助和捐贈。
而將軍的孫女秦兵,在即將大學畢業(yè)之際,不幸患上白血病。孫女在病床上被折磨了四年,爺爺奶奶竭盡全力救治了四年,以至秦家債臺高筑。懂事的秦兵安慰守在床前的秦光遠:“爺爺,我記得您常講的55名戰(zhàn)友一同參軍的故事,他們?yōu)楦锩聵I(yè)獻出了生命。您是幸存者,我為有一個將軍爺爺感到自豪。”
八年前跟隨爺爺送給觀音閣小學一臺黑白電視機,對城市生長的小姑娘印象深刻。秦兵說出懷揣已久的小心愿:希望爺爺代替她再買一臺彩色的電視機送去,讓鄉(xiāng)村的孩子了解天下大事。
1998年,秦兵在芳華之年早逝。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秦光遠將軍肝腸寸斷。將軍轉(zhuǎn)身籌足了3000元錢,選購一臺海信彩色電視機,在孫女離開后的第十天,親自送彩電回鄉(xiāng)。
春去秋來,秦光遠把對學校的關愛,化作山澗的溪水,涓涓地流入那片充滿希望的沃士,使那沃土上的禾苗永遠保持旺盛的生機。
在近半個世紀中,秦光遠為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花去積蓄10多萬元,而自己始終過著清貧的日子,身為武漢軍區(qū)后勤部的老領導,從未動用權(quán)利為家鄉(xiāng)搞特殊;將軍助學等資金,來源于秦家人省吃儉用;將軍家中的家具從未更新,打補丁的沙發(fā),打綁腿的桌椅;將軍的家里沒有存款,沒有空調(diào)……
秦光遠情注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兩次被湖北省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個人,2000年被總后勤部評為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 ?
和平年代的將軍,為了犧牲的英烈,為了老區(qū)的孩子,認真履行捐資助學的承諾,將軍說過:當年鬧革命就是要帶老鄉(xiāng)過好日子,革命勝利了更不能忘本,他用畢生踐行著共產(chǎn)黨員一心為人民的誓言。
2002年9月9日,秦光遠因病在武昌不治,他那顆博大而充滿仁愛的心停止了跳動,享年89歲。

鄂公網(wǎng)安備42112202000086

